平博体育网址欢迎您!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政务公开 > 工作动态 > 媒体报道

探秘减重门诊:开启科学体重管理的魔法之门

来源: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 : 2025-07-18 08:10

  □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

 

在减重门诊,医师为患者私人定制减重方案。 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摄

  核心提示

  2025年“减肥”话题热度居高不下,体重管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。

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国家卫健委宣布继续推进“体重管理年”行动,并发布《体重管理指导原则(2024年版)》,呼吁全民科学减重。此举,将针对个体的“减肥行动”上升为国家层面应对慢性病危机的战略布局。

  国家“喊话”之后,虽然不少群众把减重提上生活日程,但“辛辛苦苦减重,为何越减越重”“为了变瘦忍饥挨饿,为何体重一动不动”等抱怨声也纷至沓来。

  科学管理体重,依旧是摆在公众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
  如何破题?近日,国家卫健委要求,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,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,让大家更健康地生活。一时间,平博体育网址多地医疗机构掀起体重门诊建设热潮,先后上线的体重管理、健康生活、肥胖干预等门诊,让体重管理从“一个人的战斗”变成“一群人的战役”。

  那么,体重门诊能解决哪些问题?哪些人群需要就诊?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管理体重?带着大家的疑问,近日记者深入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(以下简称“省立医院”)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中心进行了采访,详情请看以下报道。

 

少年儿童通过球类运动助力减脂增高。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

患者在营养医师指导下做出的减脂餐。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摄

 

一个超重女孩的减重“硬着陆”

  “隋主任,我瘦了70斤呢。睡觉也不怎么打呼了……”7月3日下午4时许,推开省立医院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中心减重门诊大门,27岁女生赵欣(化名)欣喜地与坐诊的副主任医师隋建分享自己的减重成绩。

 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,眼前这个身材匀称、面容姣好的女生,曾因为肥胖深感自卑和焦虑。

  时光回溯到10个月前,赵欣在忐忑中第一次推开减重门诊的大门。“那个时候,我体重190多斤、BMI指数37,看起来是差不多现在的两个人那么胖,还患上了重度不均质脂肪肝、胰岛素抵抗等病症。”赵欣告诉记者,自己也不是从小就胖。“参加工作后,压力一大就会用美食来犒劳自己,慢慢地就胖起来了。”

  减重之前,赵欣是个狂热的美食爱好者。胃口好,看到新鲜的食物就想尝试,且无糖不欢,天天奶茶不离手。

  “而且我从小就不喜欢运动,基本上能躺着就不坐着。大学毕业时才115斤,5年时间就胖了近80斤。”赵欣分享说。

  “毕竟,爱美是每个女孩子的天性。”赵欣说,自己都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尝试减肥。在此之前,她曾尝试过多种方式,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。更糟糕的是,反反复复的体重更是成为赵欣身体的某种“触发器”,除了心理压力的增长,还有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。

  为了打破这场“超重困局”,隋建在综合评估赵欣的各项体检指标后,建议她进行减重手术。

  减重手术,即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手术,是一种比较微创、恢复较快且减重效果良好的手术。手术中,医生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把胃的大弯侧部分垂直切割出来,缩小胃部容积,减少胃壁分泌的饥饿激素,并且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,从而帮助患者控制进食量,重获代谢平衡。

  “像我这样存在代谢问题,BMI超过32.5且常规减重无效的患者,手术是安全有效的选择。”赵欣对记者说道,当时她听完隋建医生关于手术的介绍后,仅仅思考了片刻,就同意接受手术。

  躺上手术台的那一刻,一直被赵欣视为自己的“重生时刻”。

  术后,新的饮食规则率先进入赵欣的人生:刚刚手术后,她只能喝水;术后三天至一周内,可以开始进食清汤、流质食品、不加糖的稀释果汁;第二周便可以加入牛奶、米浆与豆浆。术后的第四周至三个月,建议摄入半流质食物,比如土豆泥、山药泥、鸡蛋羹等。三个月后,便可以恢复普通饮食,但依旧限制高热量食物与饮料,吃饭也要注意细嚼慢咽。

  除此之外,营养师还建议赵欣手术后第二个礼拜就可以开始恢复运动,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有氧运动。

  恢复饮食后,赵欣发现自己的食量肉眼可见地变小。“曾经,我可以吃两个汉堡。如今,只能吃下一个汉堡的三分之一。同时我每隔两小时,就可以补充一点食物。”赵欣说,在这样重构的饮食规则下,她的体重也开始飞速下降。

  在第一个月内,赵欣就减掉18斤。到第三个月时,她总计已经瘦了近40斤。回到医院复查,结果显示她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开始好转。

  赵欣说,这十个月就像一场梦。但这场做得并不轻松的梦,让她拥有了久违的轻盈。

  “虽然已经接近理想体重,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松懈。”隋建告诉赵欣,减肥是个持久战,术后通常被分为三个时间段:手术后的第一年到一年半期间为“减重蜜月期”,这一阶段患者的食欲会大幅下降,体重也会随之到达最低点。一年半后,会进入“反弹风险期”,食欲开始在身体的自我调节下恢复,饥饿感也会稍有增强。这时如果常进行高热量饮食,那么就会存在体重反弹阶段。通常在五年后,随着新生活方式的形成,体重才会进入平稳期。

  “我知道减重手术不是捷径。接下来我一定会努力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,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减重果实,让自己更美、更健康。”走出诊室前,赵欣坚定地说。

福建省举办药膳大赛,推广营养健康的烹调方式。 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摄

 

有效减脂的挥拍类运动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

 

避免“肥胖成病”的唯一路径

  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和生活环境的变化,越来越多的“胖娃娃”时常令减重门诊成员、省立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郑少娟感到遗憾万分。

  13岁的女孩鑫鑫(化名),2021年起先后找郑医生看了多次门诊,但她的体重依然失控了,而且还患上糖尿病。

  初诊时,9岁的鑫鑫身高142厘米、体重116斤,BMI值达到了28.8。“当时,她只有单纯因肥胖产生的性早熟表现,只需要把体重降下来就能改善,还不需要药物干预。”郑少娟回忆说。

  然而,医生的专业建议并没有引起鑫鑫家人的重视。他们依旧放任她以高热卡零食代替正餐,课余时间坐着不动看电视、玩平板。

  2023年,鑫鑫因月经不规则再次来到郑医生的诊室时,体重已经达到了80公斤。检查过后,郑医生发现年仅12岁的鑫鑫患有肥胖症、高胰岛素血症、糖耐量异常、多囊卵巢综合征,血脂代谢也出现问题。

  郑少娟说,当时她反复叮嘱鑫鑫家人,失控的体重已经给孩子的内分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,必须马上让她改掉糟糕的生活习惯,增加活动量,控制体重,还得每天服用两次二甲双胍控制血糖,定期随访。

  但令郑医生没有想到的是,她苦口婆心的宣教没有奏效,家长不重视,也没有坚持复诊和减重。两年后,她在减重门诊又与鑫鑫“重逢”了。

  当得知身高161厘米、体重91公斤的鑫鑫出现了高胰岛素血症时,郑医生感慨道:“这一切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。”

  “忽视肥胖”可谓是肥胖症患者及其家庭的共同特点。“这也说明,群众对肥胖的认知存在误区。”郑医生说,多数人脑中的肥胖仅关乎美丑,并没有意识到肥胖是一种疾病,而且是一种能够诱发其他疾病的疾病。

  “‘以胖为福’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,更是加剧了这场全民肥胖,特别是儿童肥胖的危机。”郑少娟说。

  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,我国6~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.1%和7.9%,并呈逐年递增趋势。

  国家卫健委面向公众发布的《体重管理指导原则(2024年版)》指出,有研究预测,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,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.8%,体重管理已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属名词。

  “儿童肥胖的本质是体内脂肪过度堆积,会影响孩子的心血管、内分泌等多个身体系统,其危害远超人们的想象。”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温俊平指出,儿童青少年肥胖跟慢性病之间的关联是有循证医学证据的。

  据《中国儿童肥胖报告》,肥胖儿童成年后糖尿病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.7至4.3倍,高血压患病率达3.9倍,持续肥胖人群代谢综合征风险达9.5倍,还会引发性早熟、脂肪肝、骨骼发育异常及心理健康问题。

  “但只要我们早防早治,这些问题都能避免。”温俊平坦言,设立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中心的初衷,就是想要将体重管理的链条向前延伸,配置专业化、规范化的医护队伍,为儿童、孕妇、成人等不同人群提供最佳医学减重方案。

  温俊平呼吁,体重管理一定要从娃娃、从胎儿抓起,面对食品工业的致胖生态、城市规划对运动空间的压缩,家长、学校都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膳食营养理念,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。“若是孩子在体检中发现超重趋势,应及时到医院寻求专业减重指导。”

  “减重不是冲刺,而是一场马拉松”

  对于32岁的王悦而言,减重门诊给她带来的不仅是体重的改变,更是令全家更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
  半年前,王悦第一次来到减重门诊,当时她的主要诉求是想通过注射替尔泊肽或司美格鲁肽减重。

  “生娃后,体重就没降下来。163厘米的身高,不久前体重突破了140斤,爬起楼来气喘吁吁,特别费劲。”王悦说,这回她下定决心减肥,是因为孩子9月份就要上幼儿园了,希望到时候自己接送孩子上下学时能够美美的,让孩子更有自信。

  “但自己很怕饿,因此当时就想借助药物减重。”王悦告诉记者。

  王悦来到减重门诊后,三位分别来自胃肠外科、内分泌科、营养科的坐诊医生为她进行了现场评估和相关体检,判定她目前属于单纯性质的肥胖且没有内分泌方面的疾病,鼓励她先尝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的手段来减重。

  “毕竟减肥药品属于处方药,都有严格的适应症要求。譬如,替尔泊肽的适用人群必须是肥胖或超重,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并发症的成人,如高血压、高血糖等。”省立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林夏舫解释说。

  “我们先采取限能量的方案。”当天出诊的营养医师郑田解释说,这并不是叫患者饿肚子,而是要科学合理地实现吃、动平衡,让体重降下来。

  医生的几句话,成功消解了王悦多年来对于减重就等于挨饿受苦的错误认识,也让她对减重多了几分信心。

  郑田为其私人定制的“生活处方”对饮食与运动进行了明确指导。

  在膳食方面,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,降低精制米面(如白米、白面)的占比,相应增加全谷物和杂粮(粗粮)的占比;建议每餐主食(如米饭)体积约等于一个拳头大小,富含蛋白质的食物(如肉、鱼、蛋、豆制品)体积约等于一个巴掌大小,蔬菜约一捧;烹饪时应尽量简化调味料,仅使用食用油和食盐,避免添加其他调味品;强烈建议减少外卖食用频次,如需点餐,食用前应将菜肴和肉类用清水冲洗或焯水,此举可去除约70%的油盐;非正餐时段若感到饥饿,可选择西红柿、黄瓜等低能量密度蔬菜自由摄取。

  在运动方面,推荐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锻炼,若时间不足则应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增加身体活动量:例如,地铁通勤者可提前两个站点下车步行回家;骑电动车通勤者到家后可选择爬楼梯上楼,乘坐电梯下楼以减轻膝关节下行时的负荷。此外,处方还强调每日应保证充足饮水,约2000~2500毫升,并提倡规律作息。

  医师的“处方”很细致,王悦也执行得很认真。她买了食物秤,每天不仅严格控制食物摄入重量,还会准时将自己做的减脂餐和运动情况发到“胖友打卡群”里,方便医生们实时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。

  “有了医生的专业指导和‘胖友’们的鼓励,我就有了坚持下来的动力。”王悦说,她第一周就瘦了2斤,半年瘦了近20斤,“现在我离115斤的目标体重已经不远了,而且没有饿肚子,减肥的心理压力就没了”。

  更令王悦感到高兴的是,丈夫因为每天陪伴她锻炼,半年来体重下降了不少,脂肪肝也从中度变成了轻度。

  “平时刚满3岁的宝宝跟着我们一起爬楼梯,周末也一起去户外慢跑爬山,吃得香、睡得好,个子高了不少。”3日,来复诊的王悦谈起减重的收获,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。

  见证“胖友”们的蜕变,也是减重团队医护最幸福的时刻。

  “减重不是冲刺,而是一场马拉松。”温俊平表示,多学科医生团队只是这场比赛的教练,大家会从专业角度出发帮助患者鉴别肥胖病因,评估合并症,制定涵盖饮食、运动、心理、药物等多方面的个性化干预方案,但要到达幸福的终点,还需要患者正确认识体重管理的意义,拿出恒心和耐力重塑生活方式。

附件下载: